時間:2016-09-21 12:18:03 編輯:5號網-hzq 945
隨著楊紫的大火,她小時候主演的家喻戶曉的《家有兒女》也被人重新談起。小編重溫舊劇,發(fā)現(xiàn)家有兒女里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實也有問題存在,且聽小編來細數(shù)~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要看重的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上付出的努力和對待事物的態(tài)度,而不要把結果看得很重,當然成功可以強化孩子的自信心,鼓勵他再接再厲,可當結果不理想的話,家長應做及時的心理疏導,讓孩子認識到過程比結果更重要,其實在過程中體會到的樂趣遠比得到結果有意義。
夏雨:只許姐姐放火,不許弟弟點燈!夏東海:不準亂改成語!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!夏雨:“但咱家只有姐姐沒有州官!”
《家有兒女》中媽媽劉梅更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姐姐夏雪,上面那段對話就是父母偏心所致。一樣的情況,媽媽卻不懲罰姐姐,只罵兩個弟弟,讓孩子們覺得非常的不平衡。
雖然現(xiàn)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,這種雙重標準不僅僅存在于孩子中間,父母和孩子也一樣。父母要以身作則,切不可只罵孩子,不顧及自己的行為。
劉星和小雪都趴在飯桌上睡覺,這時劉梅過來,拽起劉星的胳膊。劉梅:你看看表,這才幾點哪,就睡了。劉星:我昨晚上沒睡好。劉梅:又玩游戲機了吧?劉星:沒有。劉梅:那就是上網玩了吧??劉星:沒有。我想關于考試的事呢。劉梅:考試的事?你考試又沒及格?劉星:還沒考呢!劉梅:那就是想想怎么作弊?劉星:你怎么老把我往那壞處想啊?。⒚罚鹤屛彝锰幭肽阋驳媒o我機會呀!
不僅是表揚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孩子是發(fā)展中的人,所以他不可能任何事都做的盡善盡美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要看重的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上付出的努力和對待事物的態(tài)度,而不要把結果看得很重,當然成功可以強化孩子的自信心,鼓勵他再接再厲,可當結果不理想的話,家長應做及時的心理疏導,讓孩子認識到過程比結果更重要,其實在過程中體會到的樂趣遠比得到結果有意義。
電視劇經常有這樣的鏡頭,從一進門父母就開始嘮叨,孩子關了門去學習,他們還在緊閉的門前喋喋不休。劉梅就是這樣一位頗有點神經質的家長。
有的父母習慣于不停地向孩子發(fā)號施令,或是叮嚀再三,或是詳盡安排子女生活的細節(jié),不讓子女有機會為自己的事情做出選擇。不停的重復,發(fā)號施令,并不一定會引起孩子的注意,甚至可能會起到反效果。
當小雨為了報復劉星讓自己多喝了半杯牛奶而尿褲子這件事時,就給劉星的鞋里倒牛奶,劉星回來后,媽媽怕他揍小雨,準備干涉。
很多時候,孩子出現(xiàn)問題,家長都會越俎代庖,想要幫助孩子解決,其實這樣對孩子來說,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。首先家長的解決方式不一定是正確的,另外也不能培養(yǎng)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夏東海在這部電視劇中一直扮演了一位非常睿智的父親,其中有一集是劉星要和爸爸聯(lián)機打游戲,爸爸提出了一個交換條件,為了達成目標,劉星做了許多協(xié)調。在這個過程中,體現(xiàn)了他非常強的溝通能力。學會等待,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。
有一段時間劉星迷上了看恐怖片,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,晚上都不敢去上廁所,媽媽對此嗤之以鼻,并責備他活該。而爸爸故作對劉星的恐懼不當一回事,還在談話中巧妙地融入了鼓勵的話,終于,劉星慢慢擺脫了恐懼的陰影,這體現(xiàn)了心理咨詢中的合理誘導,助人自助的辦法。
合理誘導還有一點是要不斷啟發(fā)孩子,讓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思維中出現(xiàn)的問題或者是發(fā)現(xiàn)解決問題的方法,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應該怎樣,研究表明自己得出的結論比別人告訴的要印象深刻。
在我國大約有90%以上的父母們正在用不正確的方法教育著孩子,這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以下誤區(qū):
這是我們家長最常犯的一個誤區(qū)。
我們通常的做法是,對著孩子不停地講道理,認為只要把道理講清,孩子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按著道理去做。假如你跟一個五歲的孩子說:“長大了要當科學家,知道嗎?”孩子說:“知道!”可是孩子真的知道嗎?事實上,我們所說的大多數(shù)道理孩子是聽不懂的,孩子是通過行為來學習,通過感覺來體會道理的,根本不是按著道理去做事情的。孩子的天性是絕對按照追求快樂,逃避痛苦的原則去做事,而不是通過理性思考再去行動。通常在孩子心中總是有這樣一種困惑:同樣一種行為怎么有時會獲得表揚,有時卻是批評,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孩子心中是弄不明白的。
周國平曾說過這樣的話:“對于我們成人的世界,所有的理解都包含著誤解?!备螞r我們的孩子,他們還不懂得成年人的做事規(guī)則,更無法完全理解成年人心中到底要表達的是什么?孩子聽不懂太多的道理,孩子是通過行為來體驗,通過感覺來學習的,而不是按照理性來做事。
我不知道我們成人世界是怎么得出的這個道理。物質條件與孩子是否好好學習沒有因果聯(lián)系。“生命之初”時,我們講過人的本性。促使一個人改變的根本原因,要么逃避痛苦,要么尋求快樂,這是根本原因。特別是對孩子來說,他的理性還不發(fā)達,完全是憑潛意識做事。那么,促使孩子去學習的第一個因素是興趣,也就是學習本身能給他帶來樂趣;第二個因素是學習的結果使他快樂;第三個因素就是對父母的感恩。孩子學習的根本動力是引發(fā)一種情緒,這種情緒在生理上能找到快樂,從而引發(fā)一種興趣和對學習的一種欲望,在神經連結方面學習等于快樂!
這是一個很荒唐的做法。孩子是人不是機器,不能機械地設定程序只許這樣不許那樣,這樣會扼殺了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天性。
作為一個人,他的任務是通過興趣來了解這個世界,通過感受來探索宇宙、生命和人生,“孩子的天職是玩?!薄H绻议L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,就殘酷地剝奪了孩子的這一天性。所以,我們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孩子是人,要用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。
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:“人在初生時是一個非??蓯旱男游?。”要培養(yǎng)成人須經過十幾年、二十幾年的“人化”過程,如果在教育“人化”過程中,作為人最基本的東西沒有教導和正常的精神供氧,而總是希望通過知識的教育和智力的開發(fā)來讓孩子“人化”,這樣便走進了一個很大的誤區(qū),最后孩子人化的過程就不完善。電影《閃亮的風采》中鋼琴師一生的悲劇——父親粗暴的只要求他單純學習鋼琴技能,最后導致他在技藝上成為大師,在精神上卻變成了一個殘疾。在我們的現(xiàn)實生活中,這種事情都不同形式,不同程度地存在著。特別是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大部分家長都犯過類似的錯誤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對孩子來說父母們認為此時此刻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,這一點沒錯,關鍵是學習什么?怎么學?如果孩子的興趣、潛能被開發(fā)出來的話,學習將會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。反之,孩子是在被父母強迫和高壓下機械地學習,那對孩子來講學習就是一種災難,太痛苦了。
這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個大誤區(qū)。
孩子在被打罵完之后,表面上哄好沒事了,實際上他被打罵的感覺永遠地存留在潛意識里,但他自己并不知道,直到成年以后總是出現(xiàn)一種緊張、焦慮、自悲、情緒低落的狀態(tài)。這實際上是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罵時的一個惡性“心錨”留在潛意識里,構成了他現(xiàn)在的潛意識性格。一旦有相同的環(huán)境因素觸發(fā)的時候,便會誘導出他當時被打罵時的一種生理反應——恐懼、焦慮,這在心理學上叫做“心錨”。
孩子在七歲之前很難搞清楚為什么會被打罵,只有通過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經歷,他才能理解為什么同樣的行為會有不同的待遇。如果父母破壞性地打罵完孩子,一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,就很難再調整過來。孩子的天性是討好父母,只有做一件事情能給他帶來快樂,又能獲得父母的確認、表揚、鼓勵,他才會積極地去做;一旦他所做的事被否認或受到批評,他的生理就會發(fā)生反應,神經系統(tǒng)開始僵硬,表現(xiàn)出思維遲鈍、行動緩慢,既做不好,也學不會。
人的思考模式是聯(lián)想運作,人腦中的任何兩件事都可能形成聯(lián)系。童年所受到的傷害會永遠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里,所以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。
這種觀點是影響我們最深刻的民族垃圾。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悲劇。
“孩子不聽我的!”這是許多家長常說的一句話,那么我想告訴你,你的孩子聽你話只有兩個原因:一是你說的話是對的并且對他有好處;二是你們相互約定好必須按規(guī)則做。
在盧梭的《愛彌兒》一書中講了奴役與支配的來源,父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,“因為我是你爸,是你媽,所以你必須聽我的話”,這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與支配兩種可能性的認識。一種是我離不開對方,對方是個比我更強大的個體,供我吃穿——導致支配;另一種奴役,對方是奴隸主,它擁有我的身體甚至我的精神,所以我是他的財產。這樣在孩子成年后就產生兩種根本性的性格特征:要么支配別人,奴役別人;要么被人支配,被人奴役。就是無法擁有平等的觀念和獨立的人格。
如果想讓孩子聽你的話,你就要先培養(yǎng)孩子的平等觀念和獨立人格。與孩子平等相處,引導孩子正確思考,讓孩子獨立做出選擇,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聽我們的話。因為你無法證明你說的話一定是對的,就象孩子想吃香蕉而你卻認為蘋果才富有維生素,所以吃蘋果是對的。這只能證明是你的看法,卻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。
這是一種沒有因果聯(lián)系的邏輯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這是教會孩子的自立能力。如果孩子該自己做的事情我們家長也替代了,這等于剝奪孩子的生存權利,探索世界的權利。這不但培養(yǎng)了孩子的依賴性和被支配性,相反父母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。
讓孩子多多參與家政,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等等以此給孩子以表揚和鼓勵,讓孩子感覺到家庭氛圍的溫曖,因此孩子學會了感恩。如果家庭沒有溫暖的話,沒有人會對父母感恩。當一個人沒有感恩就不會理解父母的辛苦,如果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讓父母高興,理解父母對于父母是多么重要,他會認為不感恩是理所當然的,這是許多富家子弟的悲劇。父母創(chuàng)造財富越大,給孩子的越多,孩子忘恩負義的程度也就越重,所以說這種觀點是教育孩子的一個根本性誤區(qū)。
現(xiàn)在很多家長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學習,其他的事別管。從小把孩子教育得就不負責任,成為生活的旁觀者。如果孩子從小不被引導去關心別人,理解別人,長大后就會我行我素。一旦這些道理在他們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價值觀和信念時,這一生的失敗就會不可避免。
所以,對孩子從小就進行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,是人生的根本,是取得成功的關鍵。否則,光讓孩子學習知識而不引導他做人,最后的結果可能是知識沒學會,人也沒做好。
認為孩子做錯事就應該批評,否則會養(yǎng)成壞習慣。這對傳統(tǒng)觀念中的大多數(shù)家長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,我告訴你這一點是不對的。因為批評是要講究藝術的,并非批評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點,相反破壞性的批評只會把孩子的潛能埋沒,自我價值打消,毀掉孩子的自尊心。
我們不用批評的方法改掉孩子的缺點,是完全可以做到的,孩子的成長是在優(yōu)點被確認并且逐漸放大,進而替代了他的缺點的過程。如果一個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、責任心被確定而形成穩(wěn)定的自我價值,最終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。如果父母的批評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指向孩子本身,那么孩子會改正他的缺點。否則孩子會感覺自我價值受到傷害,感覺自己是低劣的,無能的。這樣他不但不會改掉缺點反而會愈演愈烈,最后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。
所以,批評是一門很高的藝術,用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。
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(tǒng)誤區(qū)。任何一個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,作為孩子,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、確認、表揚和鼓勵,一旦缺乏這些,孩子的自我價值就難以建立起來。
孩子的天性是要討父母喜歡,對于孩子的真實行為父母給以確認、鼓勵和表揚是建立孩子自尊心、自信心的關鍵,會激起孩子更向上發(fā)展。
只有在孩子沒有做到相應的程度時,家長便用虛偽并且夸大的語言虛情假意地去表揚孩子,這時才會導致孩子不知深淺,出現(xiàn)驕傲自滿的情緒,或者時間長了他根本就不信你這一套了。
所以,表揚孩子的行為并不必然會導致驕傲,關鍵是如何表揚!
最后再給大家透漏一個勁爆的消息:
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,可憐天下父母心。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不斷的學習,才能夠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加得心應手。
進餐時對孩子絮叨責備,不僅會在心理上對孩子形成壓力,也對孩子的身體不利。相關專家認為,孩子心不在“食”,納食不香,會影響消化和吸收,長此以往,將導致胃病和厭食;孩子在用餐時受到訓斥傷心掉淚,邊吃邊哭,很容易在抽泣時將食物吞咽到氣管里去,引起強烈的嗆咳,甚至呼吸受阻,危及生命。
一方面家長抱怨孩子叛逆不懂事,另一方面孩子討厭家長喋喋不休傷他們自尊,四川大學心理專家格桑老師稱,家長如果在不適當?shù)臅r候教育孩子,效果將適得其反,并對孩子造成傷害。
◆任何時間,隨時教育
傷害指數(shù):★★★
老師點評:有的家長見到孩子就教導,盡管說的都有道理,卻未必有效果。飯前、睡前過多批評,會導致兒童罹患身心疾病,上學前過多訓斥,會冷卻孩子的學習熱情。
管孩子不看火候,只能讓孩子生厭。
◆任何地方,不分場合教育
傷害指數(shù):★★★★
老師點評:一些家長經常當著外人面,甚至隨時拿別人的孩子做榜樣,數(shù)落自己的孩子如何恨鐵不成鋼??此茋栏窠套樱瑢嶋H上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殘。
◆老黃歷、從不改變的“道理”
傷害指數(shù):★★★
老師點評:有些代溝是由于家長觀念落后造成的。家長如果不注意學習,其認識水平便難以更新,難以令孩子信服。這時如果家長堅持以老子自居,會令自身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。
所以,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場合,選擇合適的時機。飯桌并不是說教的好時機,家長應該要盡量創(chuàng)造一個輕松愉快的進餐氣氛,這樣才能讓孩子吃得開心,吃得舒心。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精選文章
美容養(yǎng)生醫(yī)療母嬰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